山东省新高考教育资源网
0531-82076556
网站首页 选科辅导 高考热点 强基综评 志愿填报 业务合作 资料下载
栏目热点

关于全面启动山东省青少年学业..
1. 普通类平行志愿填报及录取
2. 什么是平行志愿
3. 优师计划九大热点问题解答
4. 2022年三大专项计划常见问答
5. 山东省2023年普通高校体育类专..
6. 山东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
站长推荐
1. 山东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
2. 山东省2023年普通高校体育类专..
3. 什么是平行志愿
4. 优师计划九大热点问题解答
5. 2022年三大专项计划常见问答
6. 普通类平行志愿填报及录取
政策解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解读 > 详情 
在教育评价改革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发布时间:2021-2-17  浏览次数:1027

在教育评价改革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1-01-15 09:08:40作者:冯刚 张智来源:中国教育报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系列谈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将“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作为重要原则遵循,将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作为关键目标追求,重点围绕“五类主体”进行政策设计,呈现了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路径选择。

    一是强化对各级党委政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总体方案》要求各级党委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从教育评价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的完善健全作了强调。通过对教育领导体制的评价改革,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推动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总体方案》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这有助于缩减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的距离,既助推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态,拿出更具针对性、时效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政策举措,又能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站位高、教育影响大的优势特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辐射面。

    二是推进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在改革学校评价的政策设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总体方案》最根本的目标追求,要求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作为评价学校及其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在幼儿园层面,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在义务教育学校层面,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在普通高中层面,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在职业学校层面,将德技并修作为重点评价内容;在高等学校层面,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方案》将立德树人要求融入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指标设计和构建过程,把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性节点和结果性要点精准转换为相应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通过评价实施,定期公布评估结果、加强监测结果运用等方式倒逼被评价对象持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工作质量效果。

    三是突出教师师德评价关键内容和考核任职评价改革。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习近平总书记对所有教师提出了做“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要”的要求。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师德师风正、政治素养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在教师评价改革中,《总体方案》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要求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在考核任职方面,《总体方案》将上思政课作为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年度述职的重要内容,要求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高校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至少须有一年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

    四是完善学生评价方式方法,树立以德为先的评价理念。对学生的评价导向牵引着学生的成长方向。《总体方案》强调树立科学成才观念,要求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在完善学生评价方式方法上,《总体方案》强调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会呈现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设计德育目标要求,探寻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的制度机制,突出日常行为表现的过程性评价,正是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必然结果。

    五是强调务实用人评价,形成正确用人导向。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判断和选择,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判维度。用人单位的选人用人导向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和方向选择。用人单位的选人用人标准忽视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既不利于受教育者主动、积极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也不利于教育者形塑受教育者的健康人格。《总体方案》强调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要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将品德作为首要的用人标准,破除了唯名校、唯学历,忽视思想政治素养的选人用人取向,既有助于受教育者的积极修为,不断提升素质能力,减少精致利己主义者和高才低德者的出现,也有助于保证用人单位的和谐稳定、事业发展,进而为整个国家社会的繁荣进步提供保障。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在改革评价中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遵循教育治理现代化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要求,强调教育评价改革的精准性、系统性、综合性,协同推进针对上述“五类主体”的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做到相互呼应、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如此方能真正通过教育评价改革调整,依托教育评价的“指挥棒”效应,充分助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冯刚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智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上一条:2020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下一条: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友情链接: 教育部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教育考试招生院  阳光高考 
Copyright © 山东省新高考教育资源网
版权所有: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稼轩教育科技研究院济南办事处
电话:0531-82076556 邮箱:sw_gov@126.com

>京ICP备17071443号-2